搜尋此網誌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莫言獲獎的政治含意 如果必須有的話

好文!!把媒體的反應分析得很清楚。
貼出此文時,反華力量在中國內外、網上(如彭博)網下大動作反莫言--諾貝爾文學獎,也不過是一個文學獎而已。沒有甚麼大不了。好玩的是,民眾且擦亮眼睛,看一些人(艾未未、章詒和、「民間人士」等)如何用雙重標準,打著「普世價值」的旗號行獨裁專制。凡對中國好的事情都抹黑、醜化矮化
《星島日報》海外版社論  2012-10-13
《莫言獲獎的政治含意 如果必須有的話》
  中國作家莫言獲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但不論中外媒體還是網絡世界,祝賀和讚美中也夾雜一些批評和酸葡萄。與科學領域的獎項不同,諾貝爾文學獎與和平獎經常被批評為政治掛帥。莫言作為首位中國籍作家獲獎,更是沒法擺脫政治有色眼鏡的審視。諾貝爾獎官方就莫言得獎僅發表了十一個字的評語,概述了委員會對莫言作品風格的理解,是純文學性質的評論。可是,外界的政治解讀卻沒完沒了。
  屢獲外國獎項的中國行為藝術家艾未未直接了當的說,莫言是「官方」作家,不應得到諾貝爾獎。作家章詒和則說中國作家不需要獎項,而是要修理自己。至於蜂擁而上採訪莫言的中外媒體,則把焦點集中在一些政治議題上,如要莫言說出對劉曉波的看法、回應被指與共產黨關係密切,具「官方」作家身分,作品不夠批判性」的質疑;也有記者要求莫言評論「普世價值」。另一些新聞報道和網絡評論則翻莫言的舊帳,有的指莫言曾寫詩讚賞薄時代重慶的「唱紅打黑」,彷彿找到了莫言的「污點」似的。有的卻搬出舊錄像證明莫言曾說過「作家要講真話」,似乎是在補充證明莫言「也具備了」獲獎的資格。
  諾貝爾文學獎以及和平獎經常被詬病的主因是太政治化,認為評委個人狹隘政治觀點影響了獎項的客觀公正性。人文學科不比科學,主觀性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莫言得獎後說,他不認為諾貝爾獎是最高的文學獎項,因它只反映評委們的見解,換了另一班評委,得獎的可能就另有其人。別說某程度上有可量度方法的獎項之頒授最終靠的也不過是少數人的「裁決」,文學作品水平判斷有其彈性,有爭議無可厚非。可是,就關於莫言得獎的種種質疑聲音,卻與其作品的文學性竟然毫不相關;更令人失望的是,好些批評均屬純政治審查。 
  任何純正的文學獎項都應以作品作為評審的唯一標準,因為作品已經代表了作家的全部,除非是代筆,否則作家的地位應由其作品決定。很可惜,對於莫言得獎的眾多質疑,竟然是對人而不對作品。倘若作者的政黨背景、政治信仰,甚至對西方價值觀的態度,可以用來作為評獎的指標,則這便不是文學獎,而是政治獎了。潘岳是公認的晉代詩賦大家,鍾嶸稱其詩為上品;但民間流傳有「潘安拜路塵」之說。儘管如此,潘岳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並沒有因此而被動搖。
  作家最害怕是文字獄,文學創作只不過是作者藉文字抒發個人對人事物的認知和感受,倘若必須要先符合某種政治意識形態,只能說是政治宣傳品,而不是文學作品了。批評莫言「太共產」或「擔心」他不夠普世價值的人,是拿已濫用的普世價值進行文字審查,是打著自由旗號的文字獄。真正尊重自由創作的話,便不應要求作家只信服特定的某一套政治信仰,不論它是共產主義還是甚麼價值觀之類。莫言說普世價值就是真善美,先用作品感動自己的同胞,再因為翻譯而感動其他國家的人們,當中含有的,就是共通的價值觀。普世價值,不應只得西方說了算的一套標準。
  讓文學的回歸文學,把政治帽子留給政治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