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通識未見其利 反智「吹水」恐盛

!!下文請廣傳,末尾尤其精彩!!
教育局陳嘉琪的「(考試)通識
要為香港教育水平沒落、青少年被蠱惑負最大責任!!

【批註:鼓勵無實學的「言之成理」,令事實(fact)與意見(opinion)等概念將混為一體,催生「吹水」文化。作者末段分析精闢中的!!香港之末落,弊在教育把人教到甚麼才叫「知識」、怎樣才算「有料」(真材實料)都懵而不知!連最基本的「不知為不知」也做不到。
歷史會證明──教育局的陳嘉琪是香港罪人!對不起香港教育,也對不起受害而不自知的香港青少年!!(黃之峰便是人板)
───────────────────────
20120730日 星期一  評論《香港經濟日報》 欄名:中產階級心聲
通識未見其利 反智「吹水」恐盛
撰文:梁亦華 港大政策、行政與社會科學教育系博士生

第一屆香港中學文憑剛剛放榜,教育界關注多時的通識科成績亦首次公布。
 開考時有媒體以「死亡之卷」來加以形容,有考生直言被「玩殘」,結果卻顯示有九成考生達二級或以上成績。
然而,極高的及格率能否解讀為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較上一代飛躍進展?學生在號稱不需要課本,不需背誦的通識教育中,又能否享受學生為本的無壓力學習,擺脫數十年來「填鴨教育」之苦?

分數看閱歷 多於努力
通識科以不同議題貫穿六大學習單元,可是沒有邊界的通識議題卻不一定能減低學生壓力。在公開試壓力下,師生無不漁翁撒網,在寒暑長假中連綿補課,盡可能探究不同類型的社會議題,祈求在考卷中命中一二。
 學生為求心安,亦抱着「有病醫病,無病養身」的心態爭相補習,期望在虛無縹緲的課程中掌握更多的取分技巧,令熾熱的補習產業門庭若市,學生壓力亦不減反增。
相對而言,學科為本的舊課程答案較為清晰,考生分數取決於記憶力及勤奮程度,而非學生閱歷或其家境之貧富,學習過程與成果的綫性關係清晰可見,考生反而更踏實。
 通識的高合格率亦不一定與考生的高度批判思考的成果,早有傳媒報道,各通識評卷員之評分準則極為彈性,授課內容與所考核能力的相關度不高,結果考試評鑑的結果往往隨評卷員背景不同而大相逕庭,「言之成理」或「個人觀點」為主的主觀評分標準,令包括五星狀元在內的不少考生,全力作答以後也不知道自己成績如何定位,對考卷充滿無力感。故此有考生主攻中英數,無奈放棄溫習通識亦不難理解。

未見獨立思考 反變跟隨輿論
再者,獨立思考與分析是建基於穩固的知識基礎之上。早有論者指出,未曾踏出社會,欠缺成年人社會經驗的年輕人,根本不可能對古往今來的文理議題都有真知灼見。當數以萬計學業稍遜學生面對事事要求「個人意見」、某政策「多大程度上有效」的通識教育試題時,難以比較不同理論與數據,卻被強迫表態,最後只能一知半解地引用新聞人物的觀點或片面事例來表達立場。久而久之,事實(fact)與意見(opinion)等概念將混為一體,學生們亦養成了跟隨輿論,反智反科學的「吹水」習慣。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當傳統背誦默寫等學習方法被醜化以後,下一代只能以辯才取代客觀事實數據來爭取分數,突破升學樽頸。也許,這是商業市場的生存法則,卻未必是嚴謹的治學之道。
再者,討論式學習、議題教學、多角度批判等思考是否必需要課程無限延伸、評核準則模糊的通識教育才能培養?難道讀歷史便不能發展思辨能力?經濟地理便不能刺激多角度思考,結合時事作議題教學?
 以通識取代以往紮實的學科知識後,將來被篩選出來的只有泛泛而談的通才,再沒有專精範疇的學科專才,通識考核所篩選出來的「精英」,又是否我們社會所需要的呢?這些一切一切,都是教育改革者打翻填鴨以後,不能迴避的現實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