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

社工從心出發 勿為Like迷失

此文值得一讀

【批註:社工界的立法會代表為「親泛民」的張國柱。
經常聽見社工爭取資源(註冊/非註冊的)。然而,這個界別的工作情況,卻久未被認真檢視,尤其是政府福利部門下的正式社工(曾有親歷的負面經驗)。】
────────────────────
20120516日 星期三   評論《香港經濟日報》
社工從心出發 勿為Like迷失
撰文:三十會 左大偉        欄名:中產階級心聲

在某大社交網站有這樣的一種潛規則︰若想提升一己知名度,便要向別人爭取「Like」。同時,當留言符合主流思想的話,得到「Like」的機會亦會增加。社會工作界別在過去的十多年間所經歷的專業化過程,正正是一套博取「Like」的活劇。

模仿商界追求數字 信念模糊
所有團體的變革,理應朝向更理性及合理,但社會學家梅爾(Meyer)及羅溫(Rowan)卻告訴我們,現今社會團體的變革只是盲目地模仿在社會上具認受性的團體的架構與運作理念,以爭取認受性。簡言之,就是一種「博Like」的過程罷了。
筆者十多年前出道,見證了社工界經歷了專業化及整筆過撥款的洗禮。改革的過程正如梅爾及羅溫所形容一般,因為要博取社會大眾的認同及建立專業形象,不斷向商界取經,甚至盲目模仿。得到的「Like」的確比以前多了,但社工界自身的信念與價值卻愈來愈模糊。
最讓業界感到困惑的是對數字的盲目崇拜。由於服務數字容易捕捉大眾眼球,亦能成類似商界的「業績」,某些機構忘我地投入參與這場數字遊戲,而機構與機構、甚至同工與同工之間亦自然地以服務數字互相競爭。
筆者曾親身見證過一段既有趣又可悲的情景︰在員工大會時,機構的高層把所有服務單位的服務數字公開,更有如商界般公開向那些服務數字欠佳的單位「照肺」。

邁國際化同時 堅守公義堅持
另一極端的例子是,當我還任職學校社工時,每位同事都要依據社署所訂定的「撥款與服務協議」,每年交出七十個個案;由於筆者所駐守的學校是傳統名校,哪有可能交出七十個問題學生?於是其他同事便無可選擇地替我「啃數」,多開個案以填補我校數字的不足。這是一個理性與合理,真心為服務對象而設的安排嗎?還是單純為生存而設的數字遊戲?
筆者已經離開社工界多年,但從昔日同工的描述得悉,機構崇尚服務數字的風氣依舊沒有改變。筆者衷心期望業界在走向現代化的同時,不要忘記我們真正讓人打從心底「Like」的優勢——我們對受助者的無條件關懷,對社會公義的義無反顧堅持,別讓冷冰冰的數字使我們迷失。(www.30SGroup.org

1 則留言:

  1. 有朋友N回應如下:

    有朋友在社工界多年,一直都受不了那處政治化風氣的問題。
    無他,香港連大專的社工科都是由那些偽左翼或者民主派的人教的。(苦笑)

    回覆刪除